简单的课要上的复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杭州市锦绣中学 倪金兰
一张笑脸,一个台阶,一个可爱的人物形象。创意的板书设计从旁验证了一节又一节的好课的精彩,用心和精致。但在各位老师们准备这节好课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七年级怎么样上的有深度,有新意,还有厚度呢?”当我听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脑中想到的也是同样的问题。真好,集团好课的碰撞,完美的回答这个问题。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小学的科学中就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橡皮筋、鼓面、音叉的振动,这些学生都在小学中认识到了,这样一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是了解的,同时,小学科学也强调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传播,所以,整节课的内容其实有一大半学生都已经了然于胸了,那怎么办?这么简单的一节课,怎么上的复杂呢? 我们来看看,刘春平老师和薛丹羚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两节课的: 真空包装袋和抽气泵来代替了书本上密封玻璃罩来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的实验,一个话筒多个听筒的土电话的实验,这些都是刘老师在课上准备的创新实验,效果也是很明显,这样,学生就会对实验有很新鲜的感觉。而且,刘老师在上课时,把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在了比小学更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能力上面,渗透了对四种科学方法的理解,有了更高的思维深度,这样整节课下来,深度,厚度,创新就呼之欲出,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薛老师的处理,就和刘老师截然不同了,这就是好课对抗的魅力。利用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学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知识点,再通过课上的几个改进实验进行加强,使得知识的落实更加到位,这样一来,重点就落在了声波、声速这两个新的知识点上面,同时,薛老师还利用了回声这个生活中的常见声现象,应用整节课的刚学习的内容,加以应用,回顾和提高,这,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简单的课就被上的有内容,有容量了。而且,薛老师在课上利用了视频的实时传导技术,也拓宽了我对演示实验不能保证人人都看到这个问题的思路。整节课,充满了科技和未来的味道,一节课下来,很是过瘾。 很多时候,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我们习惯用嘴巴“讲实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实验”,这样的教学就变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喜欢上课,学生也不喜欢听课,教学内容的落实也会打了折扣。所以,应该多下下功夫,想一想教材设计实验的意图,不能草草地修改或者删除,想一想怎么样让整节课有容量、有厚度、有意思,这样,每一年的教学都是新的,都是充满挑战和收获的。
2015/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