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大运河商务区冠军路8号
电话:0571-88298028
传真:0571-56796838
邮箱:yczxhz(AT)hzyczx.com
读书笔记“同理心的根源”
陈闻羚
最近我看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其中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本书的知识点众多,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只选取了其中“同理心的根源”这一章写了一点我粗鄙的不成熟的想法。
拥有同理心
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提升社交与情绪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除了父母(或其他家长)之外与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而且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成年人),具有良好的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即具有同理心——是极为重要的。
具有同理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体会到与学生一样的感受。这不是当我们听到学生的遭遇时感到心疼、怜悯,而是真正能去触碰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并与之产生共鸣,前者是“同情心”而后者才是“同理心”,想要成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教师,首先我们要能区别“同理心”与“同情心”。
倾听孩子的非言语信息
当然发挥同理心的作用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与沟通之上的。作为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有适度的言语沟通,并能观察其行为与情绪等非语言信息,且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人们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绪很少,情绪更多的是体现为其他信号”。
“言语是理性脑的模式,而非言语是情绪脑的模式”。由此可推理出,语言是经过大脑理性加工处理得出的产物,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真正想法。而有时可能学生和老师沟通时并不是有意说慌,但是经过理性思考表达出来的想法已经不是最原始最能直接反映学生真正感受的想法了。所以想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绪,想要正确理解其感受在于观察其说话方式,而不在于其说话的内容。
而按照上述逻辑,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有“我明明经常和孩子沟通,孩子却不领情”或是“我经常问他在想什么,但是我仍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感受”之类的境遇了,因为人90%以上的情绪信息是非言语的。当然能够经常和孩子进行言语沟通已经是一个积极推进亲子或师生关系的做法了。
具有同理心的优势
那么具有同理心的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有哪些优势呢?
在一般的社交环境中,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善于调节情绪,更受人欢迎,更外向,还更加敏感。
根据这个数据,我认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教师相比其他教师在学生们心中一般会更能够被信任:由于更敏感,更能够准确地快速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由于更外向,学生们可能会更愿意与之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也善于调节他人情绪),也更能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安全感。
如何用“同理心”对待“问题学生”
在学生中,“问题学生”往往是一些情绪较不稳定,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当然也有其他表现,在此不做讨论),这些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专家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协调的时间如果过长,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比如“开始回避表达,甚至可能不愿意再感受相同的情绪”。而部分曾遭受过情绪虐待的孩子会在成年后善于感知他人的情绪,但自身情绪非常不稳定。
据此,如果学生属于这些情况,教师一方面需跟家长进行沟通,改善亲子情绪协调的状况。
我认为这样的家长往往可能:1、工作较忙而导致长期忽视孩子的情绪;2、自身同理心较弱,本身就不擅长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的处理。根据这两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应该建议类型一的家长增加与孩子亲子互动的时间;类型二的家长首先需要培养自身情绪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从教师工作的角度来说,从同理心的角度出发,教师首先要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每一个举动背后的真正动机,比如很多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不是真正有暴力倾向而是缺乏安全感,比如有的孩子不愿与人沟通并不是冷漠而是不善于表达等等。在做出初步判断之后(不能妄下论断),教师要和学生展开适度的沟通,进一步辨别学生的真实情绪、理解学生深层次的真实感受。然后教师再采取措施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不要只注重一时的成效而经常使用责罚(比如动不动就当全班同学的面批评等)、利诱(用一些物质或非物质奖励)等手段,而应考虑到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治疗其“问题行为”的根本——深层次的心理动机。